陈学忠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头昏医案一则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37;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蔡苇叶,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1752573299@qq.com。
通讯作者:苏凯,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
摘要:补中益气汤处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陈老用其治疗头昏,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 头昏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2018年3月7日初诊,患者胡××,男,61岁,因“头昏2年”就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阵发性,无明显发作规律,无眩晕欲仆,无黑朦,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自诉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2年期间,间断服用中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经熟人介绍,遂至陈老处就诊,现症见:患者阵发性头晕,无明显发作规律,无眩晕欲仆,无黑朦,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伴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一日3-4次,夜尿频,3-4次/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弱。
诊断:头昏 清阳不升
治法: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30g 黄芪30g 升麻12g 柴胡15g
炒白术30g 茯苓30g 陈皮30g 炙甘草15g
大枣15g 蔓荆子30g 天麻15g
3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2018年3月12日二诊:患者诉现仍头昏,疲倦乏力、夜尿无明显改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弱。结合舌脉,陈老认为思路应该无误,遂于原方基础上加附子30g,巴戟天20g,淫羊藿30g,3剂。
2018年3月15日三诊:患者诉头昏明显好转,大便成形,一日1-2次,夜尿次数减少,2次/晚,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加菟丝子15g,续服6剂。
2、讨论
补中益气汤首先来源于《内外伤辨惑论》,同时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云:“黄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 当归身(酒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脾胃论》曰“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势得之证”。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功,与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并加蔓荆子清利头目,天麻熄风止眩。
二诊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又加入几味温阳药。李东垣重视升发阳气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创立了升脾阳法和一系列升发脾阳的有效方剂。对脾胃损伤之患,惯以补脾升阳为根本治疗大法。根据《脾胃论》的内容,主要有升阳益气、升阳散火、升阳健脾、升阳止泻、升阳解郁、升阳解表、升阳祛湿、升阳止痛、升阳通便九大治法, 简称“升阳九法”。 [1]升阳益气法是东垣思想的代表,也符合其甘温除热原则,此法之特点是温补与升提并用,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然效果不理想,考虑患者本阳气不足,不足以升,故而症状改善不明显。且患者夜尿频,此乃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膀胱,以致气化不利。故而加附子温补中阳,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壮阳。又阳气贵在温,温阳法是张仲景最常用的治法,针对“阳”和“寒”而设。内阳虚衰,易致寒侵或虚寒内生,通过补益的方法,振奋虚阳,激发功能。温阳法所选用的药物, 性能功效相对专一,《虚损启微》指出:“欲补其阳,唯辛甘温燥之剂为宜。[2]”
三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为辨证用药准确之征。温阳、升阳同用,治病求本,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李露露.李东垣升阳法之研究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0):81~82
[2]郑丰杰.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8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