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带下病案例一则
张莉1,陈学忠2Δ
(1、宁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 凉山州61540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 成 都 610031)
作者简介:张莉,女,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生,医师,805815401@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患者缪XX,女,15岁,以“白带量多1年余”就诊。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肾阳虚,虚火外浮,痰湿凝聚;治法:温肾潜阳,温化痰湿,除湿止带;选方: 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关键词:带下病;潜阳封髓丹;薏苡附子败酱散;医案。
“带下”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王孟英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带下的量、质、色、气味异常,即为病理性带下,简称为带下病。如《女科证治》云“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夫带下俱是湿证。……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中医治疗带下病多从湿而治,笔者有幸见到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以温清之法治疗带下病,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缪XX,女,15岁,2017年08月03日初诊。
患者以“白带量多1年余”为主诉来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带量多,色稍黄,质粘稠,自诉平素易感冒,打喷嚏,流清鼻涕,未治疗,今日患者为求诊治,遂寻求陈老诊治。
刻下症:白带量多,色稍黄,质粘稠,时常打喷嚏,流清鼻涕,无小腹痛,无阴道瘙痒,无恶寒、发热等不适,纳眠尚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微腻,脉沉细。
查体:身高168cm,体重90kg,体重指数:31.8,体型肥胖,颜面部、前胸部及背部可见散在痤疮,色淡红,无脓点,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血生化提示血脂高(未见报告单,患者自诉)。
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余无特殊病史。
西医诊断:1、阴道炎?;2、肥胖症;3、高脂血症;4、脂肪肝;5、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肾阳虚,虚火外浮,痰湿凝聚;
治法:温肾潜阳,温化痰湿,除湿止带;
选方: 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用药:附 片30g 干 姜20g 肉 桂10g 砂 仁20g 后下
黄 柏30g 龟 板30g 炙甘草15g 薏苡仁60g
败酱草30g 当 归15g 白 芷10g
3剂 水煎取汁500ml, 一日三次,一次100ml。
2017年08月07日患者二诊,诉白带量减少,色稍黄,颜面部、前胸部及背部的痤疮有所消退,打喷嚏及流清鼻涕的次数减少,纳眠尚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微腻,脉沉细。原方加茯苓30g继服3剂。
2017年08月10日患者三诊,诉白带量明显减少,色稍黄,颜面部、前胸部及背部的痤疮明显消退,尤与颜面部消退明显,打喷嚏及流清鼻涕症状缓解,纳眠尚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原方加泽泻15g继服3剂。
2017年08月16日患者四诊,诉白带量正常,色白,质清晰,颜面部痤疮完全消退,前胸部及背部的痤疮明显消退,打喷嚏及流清鼻涕症状明显缓解。其母喜形于色,诉患者精神较之前明显好转,自觉其体重下降,纳眠尚可,二便调,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原方泽泻加大用量至30g继服3剂巩固疗效,嘱患者饮食有节,加强锻炼。
按: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脾胃受损,不能运化水湿,水精不布,致使湿浊内生,酝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有形之痰湿聚于体内,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日久及肾,导致脾肾阳虚。故肥胖的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前人常有“肥人多虚多湿、形有余而气不足”之说。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藏精系胞。肾虚则系胞无力而带脉不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常,寒湿内盛,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虚阳浮越,虚火炎上,炼津为痰,加之阳虚则营阴瘀滞,痰瘀壅滞皮肤,发为痤疮;虚火外浮,熏灼津液,则见白带色稍黄。体内膏脂堆积日久,不能运化,积聚于血脉、肌肉之间,则见血脂升高、脂肪肝。脾肾阳虚,母病及子,子盗母气,致肺气虚,肺虚不固,则见患者易感冒、喷嚏、流清鼻涕。结合舌脉,舌体胖大,浅齿印,舌质淡红,薄白苔微腻,四诊合参,当辩证为脾肾阳虚,虚火外浮,痰湿凝聚。
《石室秘录.肥治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兼消其痰为得耳。然补气又不可纯补脾胃之土,而当兼补其命门之火。盖火能生士,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古人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陈老选用潜阳封髓丹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予温肾潜阳,温化痰湿,除湿止带;方中予附片温补肾阳;干姜温阳散寒;龟甲滋阴潜阳;黄柏清降相火除湿;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纳五脏之气而归肾;薏苡仁破肿毒,涤湿聚,排痈肿,开气机;败酱草苦、辛、微寒,功善排脓破血,除痈肿,祛瘀止痛,以薏苡仁相合,祛湿以排脓,以附片相合通阳以消肿;白芷辛、温,善燥湿止带,通窍;当归补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温清并用,温则肾阳得助,引火归元,虚火得伏,痰湿得消;清则虚火得泻,皮肤痤疮得以消散。
二诊加茯苓一味取其健脾利水渗湿;《世补斋医书》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三诊、四诊加入泽泻,并逐渐加量,利水渗湿以消痰湿。合茯苓加强消痰饮之功,痰饮得消,膏脂得去,患者体重减轻,则诸症自除。
讨论:潜阳封髓丹由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所创的潜阳丹及元代许国祯记载的封髓丹共同组成。郑钦安论潜阳丹:“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论封髓丹:“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二方合用共奏温阳散寒,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之功。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方为肠痈所设,陈老取其温阳散寒、清热消肿兼活血散瘀之功治疗痤疮。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薏苡仁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吾跟陈老门诊两月,发现陈老善用温清之法,初期我甚为惶恐,炎炎暑天,怎敢使用大辛大热之附片、干姜?而陈老谨守病机,以此法治疗每获奇效,深感其辨证之准,用药之精,吾辈甚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