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治疗失眠之验案
谈钊1 陈红霞2 陈学忠 2 △
(1.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攀枝花61700;2.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四川 成都610014
△通讯作者:陈学忠,主任医师,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陈学忠教授治疗失眠症,前来就诊的患者较为常见的类型有:血络瘀阻、心肾不交;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虚阳上浮,阳不归阴,阴阳失调;肝郁脾虚,心神失养;予以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失眠是临床常见而又比较难治的病症,长时间的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损害,甚至诱发或加重其他病症。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从医从教近50载,勤于临床,精于辨证,用药灵巧,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陈老对失眠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失眠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现将老师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 血络瘀阻、心肾不交:
付某,女,42岁,因“顽固性失眠10余年”于2017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形体偏胖,反复失眠,以夜间入睡困难为主,且半夜2-3点易醒,未服其他辅助睡眠药物治疗,现伴头昏,大便干结,量少,2-3天∕次,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血络瘀阻、心肾不交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通络,交通心肾
选方:失眠合剂(自拟方)
柴胡15g 龙骨30g 牡丹皮15g 丹参30g
川牛膝30g 肉桂3g 黄连10g 桔梗15g
枳壳15g 郁金15g 川芎10g 生地黄5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2月22日复诊:患者自诉,睡眠好转明显,上床后半小时能入睡,4-5小时方醒,头昏减轻,大便改善,量可,1天∕次;现自感心烦,舌质偏红,偏暗,舌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加栀子30g,淡豆豉30g,3剂,巩固治疗。
按:自拟方--失眠合剂乃陈老根据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关于血府逐瘀汤的论述,“治夜不能寐,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为辨证依据,加之临症几十载经验所得。该患者为女性,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该患者系中年女性,因心肾阳气逐年渐衰减,致心肾不交,精神失养,则见失眠;因时值已久,久病入络,络伤血瘀,瘀久则化热,扰乱心神,故见夜间入睡困难,且夜半易醒;结合舌脉象综合分析乃气滞血瘀,血络瘀阻、心肾不交之相征。治疗予行气活血通络,交通心肾之剂,故予血府逐瘀汤化裁行气活血通络,肉桂、黄连交通心肾。复诊,患者诸症明显缓解,说明对该患者方药与症合,效果可靠;又因患者自感心烦,舌质偏红、偏暗,舌苔薄白,脉弦,故予栀子、淡豆豉以清热泻火除烦。该方笔者临床已试用数例,受益颇多。
二、 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
黄某,女,61岁,因“反复失眠6余年”于2017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自诉:6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自服“安定”半片能入睡;近6年间,患者失眠反复发作,有时发作时整夜不能沉睡,且多梦,服“安定”1片能入睡,但持续时间不长,约2-3小时,中途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刻诊: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伴嗳气,、乏力、怕冷,大便不易解,排便意识少,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弦滑。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分型: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
治疗原则:调畅气血,通达表里,调和阴阳
选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柴胡15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5g
法半夏40g 黄芩15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党参30g 薏苡仁60g 龙骨30g 牡蛎30g
首乌藤30g 远志15g 石菖蒲20g 生姜3片
用法: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2017,2,23复诊:患者自诉:服上方一剂后,失眠明显好转,能较快入睡,继续服完6剂后,患者大喜,每晚可入睡4-5小时,现已停用“安定”, 怕冷减轻,但小便灼热,舌淡暗胖苔薄,脉弦滑,予原方加入砂仁15g黄柏20g,3剂,巩固治疗。
按: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内经》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该患者因气血失调,阴阳逆乱,扰乱心神,故见失眠,并以入睡困难为主,甚则整夜不能沉睡,多梦易醒;因气血失调,气机郁而不畅则嗳气、乏力、大便不易解,排便意识少;营卫不和则可见怕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为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之征。治疗上予“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则调畅气机,通达表里;两者合用则枢机通利,经气畅通,调和表里气血,调和阴阳。“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安神定志;龙骨、牡蛎、首乌藤、远志、石菖蒲安神宁志。二诊,患者诸症明显缓解,可见对该患者方药对症,法与病符;又因患者怕冷减轻,但小便灼热,此乃阴阳失调,虚阳外浮之症,故予砂仁、黄柏以伏火潜阳。
三、 虚阳上浮,阳不归阴,阴阳失调
叶某,男,46岁,因夜眠差伴多梦、头昏3年,于2017年2月9日初诊
患者头部秃顶,形体微胖,表情淡漠步入诊室。患者自诉,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夜眠差,不能沉睡,多梦,在外院经中药调理,具体治疗用药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夜眠差,不能沉睡,多梦,时有盗汗、自汗,头昏痛,偶感眼花黑蒙,长期怕冷,牙龈出血,但不痛,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分型:虚阳上浮,阳不归阴,阴阳失调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引火归元,调和阴阳
选方: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30g 炮姜15g 肉桂10g 炙甘草15g
醋龟甲30g 黄柏20g 砂仁15g 龙骨30g
牡蛎30g 首乌藤30g 石菖蒲15g。
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患者诉:睡眠好转,能沉睡,汗出明显减少,头昏黑蒙已不明显,怕冷缓解,牙龈偶有出血,予原方加炮姜15g,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患者诉:诸症皆改善,牙龈出血未发作,但自感沉睡时间较短,偶有耳鸣,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予原方加磁石30g远志15g,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患者为中年男性,正直六八,肾阳渐衰,肾乃人体之根本,藏有元阴元阳,命门之火温养肾阴,肾阴滋涵命门,水火既济,则阴平阳秘,肾阳不能制阴,偏甚之阴盘踞于内,阴阳格拒,使衰极之阳浮越于外,故出现表情淡漠,长期怕冷,盗汗、自汗;神精不足,不能濡养脑窍,则夜眠差,不能沉睡,多梦,头昏痛,眼花黑蒙;虚阳上炎灼伤血络则见牙龈出血,但不痛;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乃虚阳上浮,阳不归阴,阴阳失调之征。故予引火归元,滋肾补水熄火之剂。二诊:患者睡眠好转,能沉睡,汗出明显减少,头昏黑蒙已不明显,怕冷缓解,说明对待患者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但现患者牙龈偶有出血,故予炮姜温经止血。三诊:
患者诸症皆改善,牙龈出血未发作,但自感沉睡时间较短,偶有耳鸣,结合舌脉象,故予磁石、远志安神宁志。
四、肝郁脾虚,心神失养
郑某,女,64岁,患者反复失眠六个月,于2017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六月前因家事生气,出现纳差,睡眠欠佳,渐至失眠,近日因情怀不畅,病情加重,每晚入睡困难,至多能睡3-4小时,有时仅能浅睡1小时,头昏多梦,纳差,偶便溏,嗳气,神疲少华,具体服药及治疗不详,舌体略胖,舌边齿痕,舌质淡偏暗,舌苔白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不寐
辩证分型:肝郁脾虚,生化无源,心神失养,
治疗原则:疏肝健脾,养血安神,
选方:逍遥散合归脾汤加减
党参30g 黄芪30g 茯苓30g 茯神30g
炒白术20g 柴胡15g 当归12g 炙甘草15g
陈皮15g 酸枣仁15g 首乌藤30g 远志15g
石菖蒲15g 龙骨30g 生姜3片。
用法: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嘱其调畅情志,心胸开阔。
二诊:服上方睡眠略有改善,心情舒畅,纳食增加,余症也有减轻,予原方加半夏30g,薏苡仁40g,4剂。
三诊:诸症皆改善,继上方稍事加减,3剂巩固治疗。
按:“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景岳全书》强调心神在睡眠中的主导作用。该患者因长期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脾失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心失所养而致不寐。“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动而之静,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故见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不深,且头昏多梦;脾虚纳运失常,则纳差;脾虚水谷失于运化,不能化生气血,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暗胖有齿痕,苔薄,脉弦细,为肝郁脾虚,气血不足之征。治疗予“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归脾汤”加味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半夏秫米汤”调和脾胃,交通阴阳。方药对证,配合心理疏导,故获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