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应用炙甘草汤又一案例
陈明聪、巫建文、骆永莲、王勇1 陈学忠2
(1.陈明聪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2.陈学忠: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概述:《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用于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及虚劳肺症。陈老紧扣病机,随诊加减,遣方用药,对于心悸患者又见奇效。
患者王XX,女,48岁,有阵发性室上速史10余年(三级医院已行心电图确诊)。既往约每月发作一次心悸,持续几分钟可自行缓解,近半年来发作频繁,有时几天发作一次,持续时间较前增加,约持续半小时左右,特别是近1月来几乎每日均有发作,心悸、心有如要跳出胸外感,上楼梯后感气短、胸闷,伴潮热,洗澡及稍活动后易出汗,长期口服稳心颗粒,服药后有效,但总反复发作,近1月来服药心悸减轻,停药再出现心悸。于2017年2月24日来院就诊。
刻下症:阵发性心悸,晨起时发作2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上楼梯后觉气短、乏力、胸闷,无心前区压榨感、濒死感,外院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未见ST-T改变。阵发性潮热、自汗。来院时无心悸。舌质淡嫩,略胖,浅齿印,薄白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阴血亏虚,心脉失养证。
治则: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方剂: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 炙甘草15g 桂枝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甘松18g 白芍15g 生地黄20g 远志15g
茯神30g 酸枣仁15g 龙骨30g 琥珀6g
丹参25g 牡蛎30g 浮小麦60g
用法:5剂,水煎取汁600ml,每次150ml,一日三次,饭后温服。
2017年3月3日复诊:服药1付后症状好转,续后服,至今未再出现心悸,上楼梯后心累、气短、胸闷症状改善,出汗减轻。二便平。舌淡浅齿,苔薄白。脉弱。以前方为基础调整药物:丹参30g,加木香12g,5付服1周巩固。
患者系中年女性48岁,停经前后,天葵欲绝而肾阴不足,加之久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心阳,心阳不振,故心悸、气短日益加剧。稳心颗粒有效,但效力不足,滋阴养血宁心之力稍弱,故服药见效,停药即发。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桂枝温阳通脉;大枣益气补脾养心;《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故用生地黄滋肾阴养心血,再加白芍加强养阴补血之功;龙骨、琥珀、牡蛎镇惊安神,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诸安神药合用,神宁则脉平,重用安神药;甘松本为理气醒脾、温中开胃、散寒止痛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对心律失常有较好作用;丹参活血、清心除烦;甘松配伍琥珀镇静安神,甘松配伍丹参行气活血;本方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共以温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等则滋而不腻。患者自汗,加浮小麦敛汗,汗收阳固,其眠也安。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故一剂症缓。
分析:本案患者有气虚,但尚能自平,故未予人参大补阳气之品。有阳虚,未及药石,故仅以姜桂振奋心阳而不必补其肾阳。患者以天葵欲绝之阴血亏虚、心神不宁为主,故滋阴养血宁心能收奇效。本方之丹参活血、清心除烦,合甘松活血行气,让全方重镇滋腻之品“活”了过来,行效而不阻碍气血运行。二诊更加木香行气,避免脾胃运化失司。与上案陈老治疗李某之心律失常相较,性别、年龄各异,辨证不同,病机相异,同方而侧重不同,心悸症状均除,效佳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