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一例
巫建文1、陈明聪1、骆永莲1、王勇1、陈学忠2△
(1.巫建文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610000;2.陈学忠: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余有幸成为陈老门生,并侍诊1年有余,常见老师运用经方得心应手,随手拈来,效如桴鼓,受益匪浅。余尝试模仿老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一例,总结如下,敬请各位师兄师姐们斧正。
患者陈XX,男,31岁,1年多前出现中上腹堵塞感,偶尔呃气,无疼痛,每因劳累、饮酒后加重,病情时轻时重,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3天前饮酒后症状复发加重。于2017年1月13日初诊。
刻下症:中上腹胀痛,明显觉得有物堵塞,不疼痛,稍呃气,大便不畅,质干,怕冷,尤以冬天明显,饮食睡眠均可,舌胖大浅齿,苔薄黄,脉缓。
诊断:痞症 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治则:平调寒热,调畅气机。
方药:半夏泻心汤。
处方:法半夏30g 黄芩15g 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30g 党参30g 大枣30g 砂仁15g(另包后下)
生姜3片
3付。水煎服,日1付,分3次,每次200ml。
二诊:1月17日复诊,服上方后中上腹堵塞感明显减轻,大便转软通畅。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加附子。
处方:附子30g(久熬) 黄芩15g 黄连10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党参30g 法半夏30g 大枣30g
砂仁15g(另包后下)生姜3片
3付。水煎服,日1付,分3次,每次200ml。
服药后随访:患者中上腹堵塞感消失,大便通畅,怕冷明显好转。
按: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149条曰:“伤害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予柴胡汤,……若以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仲景为柴胡汤证误治后出现的三种转归而设定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出现痞症的成因远不止柴胡证误治而成。((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二.泻心汤证))尤在泾:“结胸及痞,不特太阳误下有之,即少阳误下亦有之。”不论外感、情志、饮食起居等原因,只要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无形气机壅滞心下、胃脘,即可形成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的痞症。本方以法半夏散结除痞为君药;以干姜之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以苦寒泄热开痞为臣药,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佐以党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恢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炙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仅加砂仁一味以燥湿畅中。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寒。二诊时加附子补命门之火而助其脾阳。故缠绕患者1年多的疾病仅二诊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