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典型案例 >> 文章内容

陈学忠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之验案

日期:2016-08-19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作者: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 阅读:1132
 

陈学忠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之验案

陈红霞,陈学忠

(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通过探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起源、组成、功效及现代药理,结合陈学忠主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探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颜面再发性皮炎、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皮肤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认为运用宣肺解表,祛风止痒,化瘀通络除湿法治疗邪犯肺卫,湿热阻滞肌肤经络之皮肤病具有的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宣肺解表,祛风止痒,化瘀通络除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全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有发汗解热,抗流感病毒,利尿,保肝利胆,抗过敏,降低转氨酶等作用。其中麻黄、苦杏仁、炙甘草发汗解热,抗炎抗过敏;连翘抗流感病毒,解热抗炎;生梓白皮(现多数医家已用桑白皮替代)、赤小豆清热利湿;生姜抗炎,促进血液循环;大枣有抗过敏等作用1笔者有幸在跟随我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门诊学习中,亲历老师巧用经方治疗如颜面再发性皮炎、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诸多皮肤病类患者,所取得的满意疗效,现举四则验案加以说明,以兹同道参考。

病案1.

陆某某男15岁,2016627  因“反复四肢红色疱疹10余年”就诊。

患者自诉年幼时因不明原因出现四肢红色疱疹,偶伴痒感,经挠抓皮肤后痒感缓解,冬季皮肤干燥时痒明显,夏季缓解,患者曾多次到各大医院就诊,具体诊断及用药不详,效果欠佳。近两月患者自感疱疹发作面积增加,涉及到四肢、背部、颈部及颜面及双耳部,伴明显瘙痒感,以双下肢小腿段双上肢肘关节以下明显,经挠抓后有红色皮损伴水液渗出,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

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白疕

辨证分型:湿热内蕴,风邪阻络

治则:解表祛邪,内清湿热,通络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具体用药:1)内服方: 麻黄10g   连翘20g   栀子20g   当归15g

赤小豆50g  茯苓30g   白芷15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生姜3

2)外洗方:葛根100g   苦参30g   赤芍50g   黄柏20g

薄荷20g    牡丹皮25g

医嘱 1) 内服方共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天三次 每次口服300ml

2)外洗方共3付,煎水外洗浸泡患处,一日一剂 一天三次一次泡半个小时

3)嘱患者切记勿挠抓患处以防破溃。

4)忌辛辣饮食

2016630日二诊

患者四肢、背部、颈部、颜面及双耳部红色疱疹未继续发作,瘙痒感减轻,经挠抓后的皮损已结痂,现只有脸上可见可数的红色疱疹,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予原方加蝉蜕12g,共3付,医嘱同前。

201674日三诊

患者四肢、背部、颈部、颜面及双耳部疱疹顶部已有黑色结痂块形成,变为暗褐色,瘙痒感减轻,脸部红色疱疹已控制,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予原方去当归加桑白皮20g连翘30g牡丹皮15g,共3付医嘱同前。

201677日四诊

患者四肢、背部、颈部、颜面及双耳部疱疹已结痂,底部皮肤颜色变浅,但经挠抓后的皮肤变粗糙肥厚,痒感不明显,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予原方加当归15g地肤子30g3付医嘱同前。

按:神经性皮炎,中医又称为白疕,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疡医大全》则称顽癣,曰:顽癣抓之全不知痛。该患者为青少年,年幼患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风热、风寒、风湿等外来邪气导致机体营卫不和,日久化热入营血所致。《济生方﹒水肿论治》:“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该患者发病正是夏季,复感风湿热等外来邪气蕴于肌肤而见四肢、背部、颈部及颜面及双耳部红色疱疹且皮肤发痒;湿为阴邪,易于趋下,故以四肢关节以下明显,湿重于热故挠抓后有水液渗出。湿邪致病,病势缠绵,久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故皮肤瘙痒,皮损后皮肤粗糙肥厚,呈片状皮疹脱屑,尤冬季明显 。内服方中麻黄宣肺行水,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栀子清三焦火热之邪,当归养血活血,赤小豆、茯苓淡渗利水给湿邪找出路且茯苓还有健脾安神的作用,白芷宣肺、燥湿、消肿排脓,炙甘草、大枣、 生姜以调和诸药。外用方则以清热燥湿、凉血活血为主,以助疗效。《素问》:所谓结阳者肿四肢也。又说:“赤小豆汤,治年少血气剧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小便不利”。该患者二诊面部、四肢、背部、颈部、颜面及双耳部红色疱疹发展已控制,瘙痒感减轻,经挠抓后的皮损已结痂,由此证明辩证准确,治疗得当。又因脸上仍见可数的红色疱疹,故予原方加蝉蜕12g以增加宣散风热、祛风透疹止痒之力。三诊患者疱疹顶部已有黑色结痂块,皮肤为暗褐色,瘙痒感减轻,故原方去当归加桑白皮20g连翘30g牡丹皮15g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四诊因患者患疱疹部位底部皮肤颜色为浅褐色,挠抓后皮肤变粗糙肥厚,故予原方加当归15g地肤子30g以增强活血祛风止痒之力以巩固疗效。

病案2.

杨某某  74201662日因“全身皮肤红色丘疹伴瘙痒感16年余”就诊。

患者自诉16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皮肤呈团块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感,痒欲挠,挠后痒感缓减,搔抓后无皮损,在此十余年间皮疹发作顺序由下肢渐到腹部、背部、上肢,乃至全身,每次发作时可见呈团块状的红色丘疹,且皮肤瘙痒难忍,出汗后明显,经抓挠后稍微缓解,每年发作1-2次,夏季复发,冬季稍好。患者已求治于各大中、西医医院,诊断为“湿疹”、“复发性皮炎”等,具体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现症见四肢、腹部、背部及两胁肋处见呈团块状的红色丘疹,有明显挠抓痕,双下肢轻微水肿,盗汗,夜眠差,食纳尚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边齿印,舌质淡偏暗,舌苔白稍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慢性复发性皮炎

中医诊断:湿疹

辨证分型:湿热内蕴,风邪阻络

治则:宣散表邪、化湿通络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0g    连翘30g    紫草25g    栀子20g

苦杏仁12g   白芷15g    丹参30g    蝉蜕15g

赤小豆50g   忍冬藤30g  炙甘草12g  大枣30g

生姜3

医嘱:1)共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天三次每次300ml.

2)并嘱患者切记勿挠抓患处以防破溃。

3)忌辛辣饮食。

201668日复诊:

患者自诉服药后皮肤红色丘疹面积较前减少,颜色较前变浅,仅背部有新出现的皮疹,皮肤瘙痒感较前减轻,盗汗减少,双下肢水肿已不明显,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边齿印,舌质淡红,脉滑数。予原方加当归12g, 医嘱同前。

2016613日复诊:

患者服药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范围缩小,皮疹颜色明显变浅,只有后背部出汗后有瘙痒感,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薄黄苔,脉细。治疗予原方加地肤子30g。医嘱同前。

2016620日复诊:

患者皮肤瘙痒已不明显,原皮疹颜色变浅,范围越来越小,夜眠尚可,食纳可,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薄黄苔,脉细。原方去紫草加红花10g,医嘱同前。

按:湿疹是一种常见的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根据发病的部位有中医文献中记载有“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命名。并认为因水湿壅滞体内,郁而化热,湿热壅于肌肤经络所致。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形体较肥胖,结合舌象与脉象,辩证素体为痰湿体质。湿为阴邪,其性黏滞,起病缓慢,病程缠绵难遇,反复发作。患者每次发病恰逢长夏之际,阳热较盛且多雨多湿,氤氲熏蒸于经络、皮肤,故出现团块状的红色丘疹瘙痒感;湿性重浊、趋下,故双下肢水肿;病程反复日久,热入营血,久病致瘀,故出现盗汗,夜眠差。病机为湿浊瘀热阻滞络脉,治疗当宣散风热、化湿、化瘀通络为主,据《伤寒论》第262条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中麻黄宣肺主升散,苦杏仁主肺肃降宣,两者配伍一升一降,透达气机,令瘀在上焦的湿热得以外越,使邪气有出路。连翘、栀子清热解毒,紫草、丹参凉血活血,紫草还有解毒透疹之功,蝉蜕疏风散热,黄柏、土茯苓清热燥湿,白芷宣肺、燥湿、消肿排脓,炙甘草、大枣、生姜以调和诸药。二诊,患者丘疹面积较前减少,颜色变浅,皮肤瘙痒感减轻,盗汗减少,双下肢水肿已不明显,夜眠尚可,说明该患者运用本方思路正确,选方得当,因患者病程已久,故予原方加当归12g以活血养血。三诊患皮肤瘙痒明显减轻,范围缩小,皮疹颜色明显变浅,只有后背部出汗后有瘙痒感故与地肤子30g以增加清热利湿、止痒之功效。四诊患者皮肤瘙痒感已不明显,皮疹颜色变浅,范围越来越小,予原方去紫草加红花10g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巩固疗效。

病案3.

罗某某女362016627日因面部发红发热伴痒、肿胀感两天就诊。

患者两天前因天气闷热,进入空调房后出现面部发红发热伴痒、肿胀感,洗完澡后痒明显。患者未予重视,今日面部皮肤发红发痒明显,伴有眼睑浮肿,遂到门诊就诊,现症见面部皮肤发红、发痒,两侧脸颊部及双眼睑浮肿,夜眠欠佳,食纳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脉滑数。

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

中医诊断:隐疹

辨证分型:风邪阻络,肺卫失调

治则:宣肺透邪,通络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白芷15g    麻黄10g    蝉蜕15g    连翘30g

栀子30g    苦杏仁10g  地肤子25g  全蝎3 g

当归12g    生姜3

医嘱:1)共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天三次每次300ml.

2)并嘱患者切记勿挠抓患处以防破溃。

3)忌辛辣饮食。

2016629日复诊

患者自诉两脸颊皮肤发红发痒减轻,脸颊、眼睑浮肿明显消退,但自感背强酸痛。食纳可,夜眠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予原方减当归加桂枝15g,葛根60g赤芍15g,共3付医嘱同前。

201674日复诊

患者背强酸痛明显减轻,两脸颊皮肤颜色正常,脸颊发痒偶尔只在洗澡后发作,脸颊、眼睑浮肿已不明显,食纳可,夜眠可,二便可,舌体偏胖,舌质淡。予原方去葛根、赤芍、桂枝加牡丹皮20g赤小豆30g3付,已巩固疗效。

按:过敏性皮炎类似于中医的隐疹,中医认为因禀赋不足,肺卫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来邪气,客于肌表而发病。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因不慎感受风热寒湿等邪气,使机体肺卫功能失调,肺不能宣发肃降,水液代谢失调,湿热之邪壅滞于面部经络皮肤而发病。《金匮要略》中有“邪气中经,则自痒而瘾疹”。湿热毒邪侵扰肌肤故患者面部皮肤发红、发痒,夜眠欠佳;湿热蕴积于肺,宣降失职,水湿泛滥于面部肌肤,故出现两侧脸颊部及双眼睑浮肿,舌体偏胖,舌质淡,脉滑数,皆为湿热之邪壅于肺卫。治疗当以宣肺透邪,清热化湿,通络止痒为主,故选用表里双解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中麻黄、苦杏仁宣肺气散表邪,连翘清热解毒利湿,白芷、蝉蜕散风热、止痒,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全蝎息风通络,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使湿热之邪上从汗而解,下从小便而出。二诊患者两脸颊皮肤发红发痒减轻,脸颊、眼睑浮肿明显消退,说明运用此方辨证正确,选方得当。又因患者背强酸痛,此为寒湿之邪气阻滞于背部经络肌肤所致,故予原方减当归加桂枝15g、葛根60g温通经脉,发汗解肌,赤芍15g凉血活血透疹。三诊患者背强酸痛明显减轻,两脸颊皮肤颜色正常,脸颊发痒偶尔只在洗澡后发作,脸颊、眼睑浮肿已不明显,遂予原方去葛根、赤芍、桂枝加牡丹皮20g赤小豆30g增强清热凉血、利水渗湿之力巩固疗效。

病案4.

刘某某男20201674日因反复脸颊瘙痒感伴红色疱疹两年就诊。

两年前患者因工作原因来成都居住,不明原因出现两侧脸颊发痒,被太阳照射后自感脸部皮肤发热、颜色发红且瘙痒感明显,偶可见少许红色疱疹,两年间患者四处求治中医,但是效果不佳。近一月来患者自感两侧脸颊瘙痒感加重,被太阳照射后瘙痒感明显,后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现两侧脸颊瘙痒感,两侧脸颊及前额部有红色疱疹,未见皮损及化脓点,食纳可,夜眠差,卧床后2-3小时都难以入睡,大便稀溏,一日一次,舌体略胖,舌边有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滑。

西医诊断:日光性皮炎

中医诊断:日晒疮

辨证分型:湿热内蕴,风邪阻滞阳明

治则:宣散表邪,化湿通络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0g     连翘30g   栀子30g   桑白皮15g

赤小豆50g   白芷15g   蝉蜕15g   黄芩15g

炙甘草12g   苦杏仁10g 大枣30g   生姜3

医嘱:1)共3付,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天三次每次300ml.

2)并嘱患者切记勿挠抓患处以防破溃。

3)忌辛辣饮食。

201677日复诊

患者自述面部皮肤颜色变浅,两侧脸颊瘙痒感明显减轻,面部及前额部疱疹颜色变浅,疱疹范围缩小,被太阳照射后自感脸部皮肤偶发热、颜色未见发红,入睡困难改善,大便仍不成形,舌体略胖,舌边有齿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滑。原方加紫草20g凉血活血,透疹解毒止痒,桑叶20g疏散风热,医嘱同前。

    日光性皮炎中医名为日晒疮,中医认为由于日光曝晒,皮肤腠理不密,暑热邪毒内侵,疏泄不畅,郁于肌肤而发,以出现红斑、丘疹、水泡、脱皮,灼痛、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见于夏季,日晒加重,避免日晒后症状明显减轻。患者为青年男性,素体阳明热盛,湿热内蕴,复感暑热邪毒,腠理不密,内热不得透达,血热蕴蒸于面部所致。该患者在日光暴晒之下,阳热毒邪侵入体表,蕴郁肌肤,故见两侧脸颊发红、发热、发痒;毒热夹暑湿或与内湿相搏结,浸淫肌肤故见少许红色疱疹;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为阳明经循行部位,阳明热盛,邪热上扰心神,故可见卧床后2-3小时都难以入睡;湿热内蕴于脾可见大便稀溏。如《外科启玄》谓:“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治疗以清热利湿,透疹解毒为主。方中麻黄发汗解表,苦杏仁宣肺,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赤小豆、桑白皮利水消肿,白芷、蝉蜕疏散风热,黄芩、栀子清上焦热,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面部皮肤颜色变浅,两侧脸颊瘙痒感明显减轻,面部及前额部疱疹颜色变浅,疱疹范围缩小,被太阳照射后自感脸部皮肤偶发热、颜色未见发红,入睡困难改善,辩证准确,效不改方,原方再加入紫草以凉血活血,透疹解毒止痒,桑叶增加疏散风热之功,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再谟﹒临床实用方剂手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04

作者简介:陈红霞(1984-),女,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学员,361597522@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国家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