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37;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蔡苇叶,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1752573299@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潜阳封髓丹由扶阳派大家吴佩衡提出,为清代郑钦安所创封髓丹演变而来。陈学忠老师运用此方治疗头痛,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 头痛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李××,女,63岁,2020年6月15日初诊。
4年前患者突发头昏、头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出血”,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仍感头痛,夜间尤甚,期间寻访多处名医,效果欠佳。其女于网上看到推荐,遂今日至陈老处门诊就诊,现症见:以头顶为主的头痛,刺痛,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尤甚,凌晨1-2点痛醒,服止痛药仍然无效,天亮后头痛才逐渐缓解,白天精神差,乏力,头昏眩。无黑朦,无恶心呕吐,无潮热盗汗,夜间口干,眠差,二便可,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诊断:头痛 虚阳上浮
治法:温肾潜阳、温通止痛。
方药:潜阳封髓丹加减
白附片 30g 干姜15g 肉 桂 15g 黄柏 20g
砂 仁 20g后下 龟板20g 炙甘草 15g 吴茱萸20g
龙 骨 30g 牡蛎30g
2剂,一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2020年06月1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头痛较前明显减轻,仅快天亮时才出现头痛,程度较前减轻,头昏眩也有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夜间口干显著改善。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中药于前方基础上将吴茱萸加至30g,续服3剂。
2020年06月22日三诊:患者诉二诊当天服药二次,当晚后就没有再发生头痛,头昏较前明显好转,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中药效不更方,续服3剂。
2、讨论
潜阳丹载于郑钦安《医理真传》, 由砂仁、附子、龟版、炙甘草组成, 郑钦安认为:“夫西砂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 能补坎中真阳, 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版一物, 坚硬, 得水之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1] 封髓丹始见于元朝《御药院方》, 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封髓丹主“肾气不纳”“气不归原”“孤阳上浮”“虚火上冲”, 如因外感而致内伤, 阴水亏于下, 真火难内封, 则离位上越;亦或是肾水寒极, 逼真火浮游于上, 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见上身面红耳赤、下身肢体怕冷等上热下寒症, 乃虚火上冲, 水盛而火游走, 非火不潜藏反而上浮也。[2] 郑钦安认为, 二方皆为“纳气归肾之法”, 西砂仁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 龟板得水中精气而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封髓丹属纳气归肾治法, 也是上中下并补的方剂, 黄柏之苦, 合甘草之甘, 苦甘能化阴;西砂仁之辛和甘草之甘, 辛甘化阳。阴阳化合, 交汇中宫, 则水火既济, 而三才之道, 其在斯也。后世医家吴佩衡则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并使用, 称为潜阳封髓丹。[3]
该患者初诊辨证时陈老辨证为肾阳亏虚,虚阳上浮,然患者头痛为刺痛,符合瘀血头痛的表现,遂问陈老为何未辨证为瘀血内阻,使用活血化瘀之剂。陈老解释道:患者4年间遍访名医,定服用过活血化瘀止痛之剂,效果欠佳,且患者头痛以凌晨1-2点始痛甚,此时为阴中之阳,即阴渐衰,阳渐盛,患者肾阳不足,虚阳上浮,故始头痛,不寐,夜口干。且患者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均为肾阳不足,虚阳上浮之征,故采用温肾潜阳,温通止痛法则,选用潜阳封髓丹加吴茱萸治之!
方中大剂量使用吴茱萸,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其有小毒,推荐计量为2-5g,陈老大剂量使用以发挥其止痛之功。查阅文献发现,在古代医家中就有大剂量使用吴茱萸的例子,如《普济方》中记载:“治产后上气及妇人奔豚气、积劳、脏气不足,胸中烦躁,关元以下,如怀五千钱状。”由厚朴、桂心、当归、细辛、白芍、石膏、桔梗各三两、甘草、黄芩、泽泻各三两、吴茱萸五两、地黄四两、干姜一两组成,方中用量为折算为186.50g,分三服,每服用量为62.17g。每日用量为186.50g。又如《圣济总录》中记载,治乳石发动,霍乱疼痛不可忍,由食茱萸淘净炒香二两组成。原方中用量为二两,折算为82.60g,分为二服,即每服剂量折算为41.30g,每日用量为82.60g。[4]
参考文献:
[1]牟博, 杨兴华, 吕雁军.郑钦安医学三书 (修订版)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47~49
[2]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 (1) .增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79.
[3] 王乐鹏, 马淑然, 单体亮, 等.马淑然教授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疑难火热病症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5) :1505-1508.
[4]裴相俊. 吴茱萸临床量效关系及运用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