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媛1,陈学忠△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610031)
摘要:痞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心下满,但满而不痛,其证候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甚为相似,及功能性胃病等亦有相似之处,祖国传统医学通过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有较好效果,本文介绍陈学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病案1则。
关键词:痞证;左金丸;半夏泻心汤
陈学忠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四批、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疑难疾患,对痞证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陈老侍诊,受益匪浅,并亲历陈老运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痞证,临床疗效较好,现将其临床验案1则介绍如下。
医案简介:
患者段某某,女,80岁,2019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自诉胃部胀满不适2+年, 于当地医院经西医诊治,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一年来每晚凌晨3-5点反酸、烧心、心慌不适,不能平卧,难以入睡,上述症状直至食用早饭后症状缓解。白天腹胀,无反酸、烧心症状。服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具体不详)症状稍有缓解,停药后症状明显。平素怕冷,二便调,饮食尚可,眠差。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痞证
辨证:寒热错杂证
治法:平调寒热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
方药组成:
党参30g 干姜20g 法半夏30g 酒黄连10g
酒黄芩15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薏苡仁60g
炒吴茱萸3g
(中药3剂,每天1剂,每日3次,煎服。)
患者服药后于2019年12月4日复诊,自诉服药一剂后夜间反酸、烧心症状已明显好转,睡眠好转。现怕冷,手足冰冷,日常携带暖手宝。二便调。纳尚可,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前方去薏苡仁,加白附片30g,续服3剂后随访,诉反酸、烧心皆消,怕冷好转,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患者以“胃部胀满不适”为主要表现,属祖国医学“痞证”范畴。《景岳全书》有云: “痞者,痞塞不开之谓; 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或日常饮食不慎或年老体虚,导致脾胃内伤,无形之邪乘虚内陷,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于中,发为痞证。患者夜间出现泛酸、烧心症状,此为肝胆郁热之象,患者平素怕冷,结合舌脉,皆为寒象,故辨证为寒热错杂。且患者夜间出现泛酸、烧心症状,此为痞证兼有嘈杂。《医碥·卷之四·杂症·嘈杂》中有云:“嘈杂,俗名心嘈。其证似饥,急欲得食,心中扰扰不宁,如酸如辣,似慌张。由肝火乘于脾胃,土虚不禁木摇,故烦扰不安”。患者已患病2+年,过度焦虑,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日久则阴阳之气升降失调,肝木横犯脾土,出现泛酸、烧心等表现,故见寒热错杂、肝脾不和之象。患者为夜间3—5点发病,此时为寅时,为肺经所主。《证治准绳》有云:“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肺受火伤,不能平木,木挟相火乘肺,则脾冲和之气索矣。”故治疗上予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左金丸清心火以助肺金制肝于左。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方中法半夏、干姜辛温,散结消痞,黄连、黄芩苦寒泻热,薏苡仁清热健脾,寒热同用,使辛温消痞无劫阴之弊,苦寒清泻无伤阳之过。《素问》有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党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黄连与吴茱萸相配,相反相成,吴茱萸既可制约黄连苦寒之性,又可引黄连入厥阴肝经,清肝火,疏肝郁,且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可和胃降逆。患者复诊时诉手足冰冷,故去薏苡仁,加入白附片温阳散寒。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则诸症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