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老师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泄泻医案一则
(1. 杜丹丹: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 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杜丹丹,女,陈学忠名医工作室医生助理,1697500455 @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由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组成,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陈老用其治疗泄泻取得明显疗效。
键词:附子理中汤 泄泻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祝xx,女,32岁,2018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泻8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6岁时期扁桃体发炎反复发作,输了大量的抗生素后,患有银屑病,自患病以来,多地寻医诊治,经长期治疗后在24岁时该病已愈,但由于长期服用清热凉血解毒的中药而损伤了脾胃,后期服药过程中出现胃痛,腹泻,大便7-8次/天,随后去省级医院寻脾胃方面的专家为其诊治,治疗效果欠佳,腹泻未根治。稍有食生冷,油腻之品则腹泻发作。加之患者孩子患病日久,患者也无心治疗自己的问题,现孩子病情已愈(在陈老处就诊),患者这次来下决心请老师为其诊治,希望老师能帮她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刻症见:患者来时身穿毛衣及外套,双膝穿戴护膝,头怕风,身怕冷明显,大便溏,3-4次/日,心悸偶发,失眠,多梦,纳可,双膝关节冷痛,手指晨僵,经期小腹部胀痛,月经淋漓不尽,色暗,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关节退行性病变;银屑病已愈。
诊断:泄泻
证型:寒阻中焦证
治法: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理中汤:
白附片60g (久煎 ) 炮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
3剂,水煎,温服。
2018年6月13日,二诊:患者来时穿一件打底和一件防晒衣,赞叹老师用药神奇,疗效佳,诉一剂药后怕冷改善,全身变暖,随后几副药服完后,心悸、失眠好转,头部怕风明显改善,大便2-3次/日,不成形,下肢怕冷,手指晨僵,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白附片加至90g,另加肉桂15。温补肾阳,固涩止泄。具体用药如下:
白附片90(久煎 ) 炮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肉桂15g.
5剂,水煎,温服。
2018年6月28日,三诊:患者自诉药后大便次数减少,偶有成形便,痛经较前也明显改善,月经颜色暗也缓解,近期双膝关节及足跟冷痛明显,舌体略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炮姜,加:桂枝30g,鹿角霜30g,干姜30g.取阳和汤之意,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具体用药如下:
白附片90(久煎 ) 干姜30g 炒白术30g 党参30g
炙甘草15g 肉桂15g 桂枝30g 鹿角霜30g
3剂,水煎,温服。
2018年7月7日回访,患者自诉药后腹泻明显改善,不吃水果的情况下,大便1次/日,时有不成形,怕冷、心悸、失眠症状已消失,足跟疼痛明显改善。现唯有双膝关节怕冷,手指晨僵,说改日复诊,巩固治疗。
2、讨论: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本案中患者有银屑病病史,治疗期间,长期服用清热药物,对脾胃损伤必不可少,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治疗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患者反复泄泻8年,久病之后,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由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组成,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等症。本案中,患者为中年女性,且病程长,伴有月经不调,遂将原方人参改为党参30g,气补血与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患者首诊时怕冷明显,遂将原方中干姜改为炮姜30g,炮姜守而不走,阴无阳者宜之,与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阳和汤:为温里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阴疽。酸痛无热,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首诊时患者泄泻明显,遂以治疗泄泻为主症,遂用附子里中汤酌情加减,二诊时患者泄泻症状改善的同时,余症亦有减轻。三诊时患者大便基本正常,双膝关节怕冷明显,遂用阳和汤与附子理中汤合用,温阳补血,通阳行滞。回访时患者诸证好转。由此可见临床辨证、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正应了老师常说的“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方可一好百好。”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临床思考与总结的重要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2:《景岳全书·泄泻》。
3:中医内科学。